Journal (since 2002)


《民俗曲藝》改刊後目錄第135-170期(2002年起)

135期「福建民間傀儡戲」專輯(上)(20023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葉明生
南平市延平區虎山大腔傀儡戲
葉明生、楊慕震
永安市黃景山萬福堂大腔傀儡戲與還願儀式
劉曉迎
閩西木偶戲的傀儡技術
劉遠

136期「福建民間傀儡戲」專輯(下)(20026月)
篇名
作者
福安市北部山區下洋村的幔帳戲
葉明生
莆田傀儡戲與魯戲、北斗戲之探討
楊榕
詔安縣民間傀儡鐵枝戲
葉明生、李應梭
【其他】
洛地
「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
王順隆

137期「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I)(20029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Katz
巴民族的龍蛇與白虎信仰
胡天成
Of Gods and Ancestors: the Ten-Village Rotation of Pingyuan Shan
John Lagerwey
甘肅省涇川王母宮廟會及王母娘娘信仰調查報告
趙宗福
楊梅的義民信仰聯庄與祭典
賴玉玲
台灣的「孤娘」信仰與地方社會──以「張玉姑顯靈」事件為例
黃萍瑛
明清時期杭嘉湖的蠶神信仰及其社會影響
徐宏圖

138期「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II)(200212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Katz
魏村地方社會與牛王廟賽社演劇
延保全
In the Name of Buddha: the Cult of the Fox at a Sacred Site in Contemporary Northern Shaanxi
Kang Xiaofei
普陀山觀音信仰的歷史、傳說及其影響
趙洪英、徐亮
張聖君信仰發祥地與盤谷方壺寺祭儀述略
葉明生
陽村的境社與宗族:一個文化場的觀點
張小軍
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
陳世榮
略論清同治年間台灣戴潮春案與天地會之關係
羅士傑

139期「傳統戲曲」專輯(I)(20033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王安祈
崑劇腳色的演變與定型
陸萼庭
樂妓與宋金雜劇扮演
王寧
存本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與元代劇壇面貌
李季箴
戲曲評點中的敍事觀
侯雲舒
蒲縣河西媧皇廟及其戲曲文物考
延保全
介休小靳村東嶽廟及其戲曲碑刻考論
白海英
泉州打城戲初探
吳秀玲

 

140期「傳統戲曲」專輯(II)(20036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王安祈
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
洛地
山西高平市發現一座有紀年之金代舞庭
延保全
再論《張協狀元》──兼及戲文的發展與主題
汪詩珮
元曲雜劇「題目正明」推考
解玉峰
明前期民間戲劇演出環境考
吳秀卿
《申報》戲曲廣告的意義
林幸慧
京劇「試/戲妻戲曲」的演出發展──以京劇盛行年代(18801937)為析論範圍
林芷瑩
《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中「京劇」部分的討論
李元皓
桃園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變遷
徐亞湘
Homeward Odyssey: Theatrical Reframing of “The Rakshas and the Sea Market”
Liana Chen

141期「亞洲各國之文化政策與傳統表演藝術」專輯(20039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Wang Ying-fen
Western Impact on Traditional Music: “Reform” and “Universalization” in the Modern Period of Japan
Terauchi Naoko
Government Policy and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Yang Mu
Amateur Music Club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The Case of Nanguan Music in Postwar Taiwan
Wang Ying-fen
Vietnamese Music after the Revolution: Reevalu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hong T. Nguyen
Strains of a Nation: Music, Politics, and the Elite of the Philippines
Christi-Anne Castro
Cultural Policies of Cambodia
Sam-Ang Sam
Multi-Cultural or One N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entralization and the Recre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in Malaysia
Tan Sooi Beng
The Myanmar University of Culture: For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Unity
Gavin Douglas

142期「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專輯(200312月)
篇名
作者
前言: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
王嵩山
廟紀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
黃季平
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與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臺灣客家聚落為例
林秀幸
民俗學、民族學與舞蹈研究──方法論的回顧
趙綺芳
民族音樂學研究概念與採譜方法論──以其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研究之應用為例
呂鈺秀
臺灣布袋戲研究的方法論
陳龍廷
民族誌作為一種民間工藝研究方法之初探──以研究者經驗為出發
陳怡方
【其他】
脫離與融入:近代都市社會街頭藝人身分的建構──以北京天橋街頭藝人為例
岳永逸
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乾溪村古德軒家舉行的奠土儀式
胡天成

143期「天災與宗教」」專輯(20043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R. Katz, Wu Hsiu-ling
Prefect Feng and the Yangzhou Drought of 1490: A Ming Social Crisis and the Rewards of Sincerity
Donald S. Sutton
A Ten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Locust Plague Control in Qing China (1644-1911)
Raimund Th. Kolb  
Sowing Happiness: Spiritual Competition in Famine Relief Activities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ndrea Janku
火災、瘟疫與道教煉火儀式
徐宏圖
抹不掉的集體記憶——山西祁縣昌源河洪撈災害與民俗調查
段友文、高忠嚴
對生活空間的規束與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廟會
岳永逸
清代台灣水仙尊王信仰之探討
李泰翰
921震災後基督教在南中寮地區的傳佈
王世駿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禳災儀式的轉化
李宗益

144期「亞洲樂器、物質文化與意義:民族樂器學芻議」專輯(20046月)
篇名
作者
Preface (English version)
Henry Johnson
Preface (Chinese version)
Wang Ying-fen
Introduction
Henry Johnson
“If a Man Can Kill a Buffalo with One Blow He Can Play a Rapa’i Pasè”: How the Frame Drum Expresses Facets of Acehnese Identity
Margaret J. Kartomi
Resonating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The Gamelan K.K. Kancilbelik of the Sultan's Palace of Yogyakarta, Java
Roger Vetter
Changing Symbols: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uth Asian Wedding Bands
Gregory D. Booth
The Entang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tori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A Case-Study of the Qin
Tsai Tsan-huang
The Significance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in Understanding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the Bağlama in Turkey
Yetkin Özer
The Koto and a Culture of Difference: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Performance Identity in Japan
Henry Johnson

145期「中國傳統戲曲研究」專輯(20049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Banished to Yelang: Li Taibai Putting on a Performance
Wilt L. Idema
誠齋雜劇的歷史定位——以宗教劇的承繼、創新與影響為討論
林智莉
《白兔記》在近代地方戲中的流傳與演變
吳秀卿
論世界各地的皮影戲及其相互關係
陳凡平
竹竿子補證
黎國韜
【中國戲曲研究通訊】
二十世紀後半葉大陸地區戲曲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
苗懷明

 

146期「臺灣傳統戲曲研究」專輯(200412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乾隆時期(1736-1795)臺灣戲曲活動管窺
張啟豐
試論臺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臺北市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
徐亞湘
從商品經濟看臺灣內臺歌仔戲的變遷——以《中華日報》戲院廣告為對象

林永昌
論張德成皮影戲《內臺演戲記錄》(1952-1967)反映的臺灣內臺戲劇場文化
石光生
日治時期臺灣藝妲之演出及其相關問題探討
陳慧珍
藝癡者技必良——論許王「小西園」《三盜九龍杯》之裁戲手法
吳明德
從潮州傳說「蘇六娘」說到閩臺《桃花過渡》——兼談民間文藝的流播與衍變
李佳蓮

147期「廟會與地方社會」專輯(20053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 導論
康豹
南宋兩浙路祠廟信仰與朝廷關係之探討
盧澤群
寧化安遠的廟會與地方社會
鍾晉蘭
鄉村廟會的多重敘事-對華北范莊龍牌會的民俗學主義研究
岳永逸
日治時期基隆慶安宮的祭典活動-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
陳凱雯
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關西太和宮為例
陳志豪
繞境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關帝誕辰慶典為例
陳建宏

148期「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專輯(20056月)
篇名
作者
導論
王嵩山
胡撇仔的分裂時空——從「本土文化」之外再看歌仔戲
司黛蕊
殖民化與全球化:從日治時期音樂學者的調查記錄看臺灣原住民音樂的變遷及其成因
王櫻芬
日本地方產業振興設施之案例研究——地場產業振興中心與道之驛之探討   
黃世輝
阿里山鄒族的「舊文化」與「新傳統」
王嵩山
【研究論文】
河北省涉縣媧皇宮朝頂儀式暨廟會習俗
杜學德
禪門經懺與梅州客家人的人生禮儀
王馗、許燕
【評論論文】
宜蘭「本地歌仔」的調查與研究
林鋒雄

149期「生命儀禮、物與日常生活」專輯(I)(20059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何翠萍
貴州東部苗人的米飯禮物與親屬關係:以新生兒命名儀式為例         
簡美玲
從布的觀點看Pulie支系德昂社會關係的建構
黃宛瑜
花、女人、女神:臺南市臨水夫人媽廟換花儀式的性別意義
蔡佩如
臺南漢人之信仰象徵媒介物——紙錢
施晶琳
景頗容器的秘密
施崇宇

150期「生命儀禮、物與日常生活」專輯(II)(200512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何翠萍
Ɂɐn1kj5、米、肉與靖西壯人人觀
高雅寧
郁江北岸壯族農村的稻米與親緣
潘春見
作為食物,作為禮物的米——紅河南岸哈尼族的社會再生產
翁惠娟
蘭蕙香草之使用與演變
張梅雅
瑤族之宗教文獻:概述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之館藏瑤族手本
Lucia Obi
Shing Müller著,詹春媚中譯

151期「田野調查與劇種研究」專輯(20063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馬來西亞的道教拔度儀式與目連戲
余淑娟
長子說書及其戲劇化傾向
張豔琴
上黨古賽儀典考
楊孟衡
試論日治時期來臺福州班的劇種問題
陸方龍
臺灣戰後四年(1945-1949)現代戲劇的發展概況
莊曙綺

152期「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專輯(20066月)
篇名
作者
導言——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
王嵩山
原型與變異——試論戰前大溪木器產業的源起與開展
賴明珠
神聖與凡俗的交錯——臺中市東、西區土地公廟的研究
舒奎翰
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
黃季平
傳統的再生與變異——當代梅州佛教香花的職業化與未來趨向
王馗
臺中新樂軒與何厝關係之研究
柯孟潔
【研究論文】
南管曲目分類系統及其作用
王櫻芬

153期「神職人員與地方社會」專輯()(20069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R. Katz
Resident Specialists and Temple Manag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Vincent Goossaert
湘潭正一道教調查
鄢光潤
“Superstition Specialist Households”? The Household Idiom in Chinese Religious Practices
Adam Yuet Chau
Ritual Leaders in North China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port on Research in Progress 
Daniel L. Overmyer

154期「神職人員與地方社會」專輯(II)(200612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R. Katz
新加坡閩南籍道士研究:道士行業圈的源流以及其與社群之關係
許思偉
社會記憶的書寫與實踐:一個地方版廟誌的產生
梅慧玉
夫人信仰的儀式活動:以臺南臨夫人媽廟為例
康詩瑀
【其他】
城市生理學與雜吧地的「下體」特徵:以近代北京天橋為例
岳永逸

155期「新世紀的文化變遷與傳統戲曲」專輯(20073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地京班的歷史考察——兼論京劇在臺灣之在地化問題
徐亞湘
試論豫劇在臺灣的發展與轉化
張啟豐
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
謝筱梅
催化與自發:新世紀臺灣歌仔戲的新戲路
蔡欣欣
當前兩種庶民休閒行為對歌仔戲的影響:以南、高兩市為觀察場域
林永昌
冀東皮影戲戲臺與影人體製流變考述及其現狀調查
鄭劭榮
戲曲贊助與街戲的變遷:以新加坡韭菜芭城隍慶典為例
余淑娟

156期「展示文化」專輯()(20076月)
篇名
作者
導論:展示文化
王嵩山
達悟落成慶禮中anood的音樂現象及其社會脈絡
呂鈺秀
Makapahay a calay(美麗之網)︰當代都蘭阿美人歌舞的生活實踐誰的戰爭歷史?
蔡政良
金門戰史館的國族歷史vs.民間社會的集體記憶
江柏煒
讓吃鼓藏及我們的村子走向世界:地方菁英的敘述與苗的現代性
簡美玲
重構臺南平埔「公廨」空間:形式溯源與轉化探討
郭美芳、徐明福

157期「展示文化」專輯(II)(20079月)
篇名
作者
導論:展示文化
王嵩山
異、色、毒:北東南亞山地族群的觀光圖像
謝世忠
形塑茶藝:臺茶博覽會之展示建構與想像
駱鴻捷
文化產業中文化如何展開?
劉大和
產業遺址製造與城市形象工程:以魯爾區(Ruhr Area)區域轉型為例
楊凱成
【其他論文】
北臺灣客家墓葬文化初步研究:以桃園縣平鎮市為例
黃萍瑛

158期「禮儀實踐與地方社會」專輯(200712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李豐楙
進香禮儀的探討:以大甲媽祖為例
黃敦厚
傳統的再製與創新:
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
呂玫鍰
梅州佛教香花的結構、文本與變體
王馗
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
林振源

159期「文學與文化:臺灣傳統戲曲的文本研究」專輯()(20083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
石婉舜
〈臺省民主歌〉之校證及其作者考索
曾子良
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
丘慧瑩
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
汪詩珮

160期「文學與文化:臺灣傳統戲曲的文本研究」專輯(II)(20086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節慶戲仿顛覆的美學:臺灣民間小戲《陳三五娘》「文本」分析
卓玫君
談歌仔冊中「相褒歌」的名與實
施炳華
臺灣戲曲界對京劇文本創作的影響:由《閻羅夢》的映象說起
林幸慧
【其他論文】
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
王櫻芬
「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紀要
古嘉齡

161期「身體、藝術與社會」專輯(20089月)
篇名
作者
導論:身體、藝術與社會
王嵩山
身體自主、理性主體與戲劇想像:尼采與亞理斯多德
吳承澤
身體歷史性別權力:舞蹈劇場與臺灣社會,1980s-1990s
陳雅萍
浪漫化的瘋癲:戲曲中的大腦疾病
蔡振家
排灣族藝術圖像中「人」的形體與意象分析:從神話與雕刻談起
萬煜瑤
歷史紀念館的展示敘述:身體、紀念與歷史關聯的初步探討
曹欽榮

162期「佛教與華人社會」專輯()(200812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R. Katz
「接珠」唸佛風俗之性別文化初探:以閩西寧化石壁陳家村為例
黃萍瑛
臺灣閩南釋教「午夜」喪葬拔渡法事調查:以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慈明壇為研究對象
楊士賢
清末民初中國的濟公信仰與扶乩團體:兼談中國濟生會的由來
王見川
「嶄新菩薩宜今世、科學歐文都了曉」:試論193040年代上海佛教居士扶乩團體「來蘇社」
范純武

163期「佛教與華人社會」專輯(II)(20093月)
篇名
作者
Introduction
Paul R. Katz
國王與村神:雲南大理地區佛教神祠的歷史考察
連瑞枝
從粵北英德的「喃嘸」醮儀看民間佛教
譚偉倫
The Dragon Flower Teachings and the Practice of Ritual
Barend ter Haar
Community and the New Buddhism in Taiwan
David C. Schak
宗教慈善與災害重建:以九二一賑災為例
安德瑞

164期「政治與戲曲」專輯()(20096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從《紅梅閣》的舊瓶看《李慧娘》的新酒:戲曲表演與政治變遷的個案研究
李元皓
從拉魂腔到柳琴戲:一個劇種的歷史傳承與時代變遷
孔培培
從「秧歌劇」與「戲曲反共抗俄劇」看政治宣傳戲曲的操作
郭澤寬
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
陳龍廷
創作與評獎: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三部入選劇作為例
王安祈

165 「政治與戲曲」專輯(II)(20099月)

篇名
作者
前言
林鶴宜
管制下的復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戲曲相關法規分析(1945.111947.3
徐亞湘
政治與戲曲:1950年代「戲曲改革」對中國地方戲曲劇種體質的訂製及影響
林鶴宜
主旋律的音量:「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對大陸戲曲的影響
林幸慧
【其他論文】
從事跡與相關文本談廖添丁傳說的演化
施炳華

166期「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專輯(200912月)
篇名
作者
導論: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
王嵩山
找吃找穿的時間:貴州施洞苗人曆法實踐中的我群建構
何兆華
食物符碼與儀式行動:從賽夏社會關係的建構到時間連結的體現
胡家瑜
“Tradition,” Internal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ime in the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Seven-Stringed Zither (Qin)
Tsai Tsan-huang
賽夏音樂中的時間疊置與延展
呂鈺秀
臺南廖枝德司阜落篙程序之研究
林宜君、吳宗江
徐明福
形式變貌:大溪木器形式風格之探索
賴明珠
【研究紀要】
時空旅行過後的民族學資料: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所藏之海南島黎族物像
謝世忠

167期「碑刻、地方史料與田野調查」專輯(20103月)
篇名
作者
導言
丁荷生
On the Protection of Mariners: A Trajectory in the Cultic Traditions of Southern Fujian from the Early Song to the Early Qing
Hugh R. Clark
湄洲祖廟與度尾龍井宮:興化民間媽祖崇拜的建構
鄭振滿
正德癸酉平陽堯廟改制考:平陽堯廟〈三聖廟碑〉解讀
劉永華
私人宗教儀式的社會意義:莆田東華「謝恩」儀式的田野考察
鄭莉
【研究論文】
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
汪詩珮

168期「華人宗教中的女性」專輯(20106月)
篇名
作者
導論
歐大年
女乩、義女與誦經女:女性在「公寓廟」的活動和地位
辜神徹、林美容
跨越社會界限的女性宗教儀式專家
劉一蓉
Women as Worshippers, Women Worshipped: A Hakk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Elizabeth Lominska Johnson
On Women and Chinese Ritual Food Culture  in Penang and Singapore
Jean DeBernardi
Forming Women Genealogy: Daoist Monastic Women in Mongolian China
Chao Shin-yi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Buddhist Nuns in Taiwan
Yü Chün-fang

169期(20109月)
【專論】
篇名
作者
中秋社祭與南臺灣的社樹信仰
楊玉君
狩獵、山林與部落「產業」:走進一對賽德克父子的生命史
邱韻芳
1910-1930年代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之探討
蔡雅蕙、徐明福
主僕與制衡:江西石郵儺的傳衍
王學文
【研究紀要】
江蘇常熟白茆地區宣卷活動調查報告
丘慧瑩

170期「戲曲流播」專輯(201012月)
【專題】
篇名
作者
前言
蔡欣欣
山西上黨賽社演出中的行業變遷與演劇形態
王馗
萌生與交疊:臺灣「拋採茶」之歷史景觀、表演套式與源流演化探析
蔡欣欣
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
徐亞湘
從「以箏托腔」到「器寫人聲」:論河南箏樂對曲劇音樂之吸收與借鑑
張儷瓊
印尼泗水的「鳳德軒」廟宇布袋戲團發展史
蕭翡斐
【研究紀要】
祠堂裡的圖像:晚清到民國初年之間潮汕地區的庶民生活和價值觀
黃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