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8 (1984.3) 傳統藝能與現代社會專輯(一)戲曲篇
篇名
|
作者
|
頁數
|
台灣民間戲曲研究總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研究
|
王嵩山
|
1
|
台灣民間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兼論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
|
王嵩山、汪宜展
|
55
|
中國皮影戲的認識
|
吳天泰
|
123
|
No.
29 (1984.5) 傳統藝能與現代社會專輯(二)技藝篇
篇名
|
作者
|
頁數
|
台灣竹雕技藝的傳統特質與現代發展
|
江宜展
|
1
|
台灣民間傳統技藝研究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探討
|
王嵩山
|
33
|
從世俗到神聖─台灣木雕神像的人類學初步研究
|
王嵩山
|
79
|
No.
30 (1984.7)
篇名
|
作者
|
頁數
|
民俗技藝的選擇問題
|
李亦園口述
吳天泰整理
|
1
|
生活在自己的傳統裡
|
尹建中
|
9
|
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
|
何翠萍
|
17
|
台灣的民間藝術
|
林衡道
|
39
|
台灣傳統手工藝術與發展
|
郭振昌
|
47
|
民間小戲的形成與民間固有藝術的關係
|
張紫晨
|
59
|
中國立劇的友人─訪問班文干
|
何秉昀
|
77
|
祭祀裡所見的大陸戲弄─日本、兵庫縣、上鴨川、住吉神社
|
田仲一成
|
97
|
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窮不怕」
|
侯宏琳、汪景壽、
薛寶琨、李萬鵬
|
109
|
從古史到神話─顧頡剛的思想形成、神話研究以及和富永仲基加上說的比較
|
王孝廉
|
131
|
No.
31 (1984.9) 民間劇場專輯
篇名
|
作者
|
頁數
|
從山歌里謠到粉墨乾坤─集全台藝能菁華的第三屆「民間劇場」
|
曾永義
|
1
|
今年的民間劇場
|
姚一葦
|
9
|
台灣漢族民歌─民歌手陳冠華、賴碧霞
|
許常惠
|
13
|
民間劇場與地方戲曲
|
牛川海
|
17
|
詩樂之美─為民間劇場而作
|
李豐楙
|
25
|
兒時的民間劇場
|
莊伯和
|
31
|
專訪:隱沒在現代社會的民間劇團與藝人—記「新錦珠」的陳秀鳳
|
黃美英
|
35
|
宜蘭老歌仔戲─壯圍喜樂團歌仔戲的過去與未來/宜蘭涼樂團園歌仔團面臨的困境/蘭陽新英歌仔團引人入勝的『民俗小戲』
|
劉還月
|
51
|
路遙知馬力─訪國光歌仔戲團主呂鴻禧
|
林宏隆
|
79
|
嘉義的老牌歌仔戲團─「新南光」
|
林宏隆
|
85
|
野台再高歌─文大地方戲劇研究社再上野台
|
江武昌
|
91
|
我來唸歌羅─負鼓盲翁正作場
|
李疾
|
99
|
窈窕風流杜十娘,自憐身世在平康─吳韻集的蘇州彈詞
|
何秉昀
|
105
|
彰化縣西鄉老人會的民俗曲藝
|
江武昌
|
113
|
詩詞吟唱─為民間劇場謳歌
|
紀棟
|
127
|
讓民俗技藝進入大學課程─東海美術系皮影偶戲
|
東海美術系
|
153
|
劇目介紹:南管戲曲—台南南聲社的演出
|
|
157
|
復興劇校崑曲研究社
|
|
173
|
看戲看亂彈─台灣僅存的亂彈班「新美園」
|
|
175
|
梨春園的北管演奏
|
|
179
|
台灣音樂與歌謠─客家民謠、客家八音、台灣福佬系民歌、老調與新聲—簡上仁的創作民謠、五十年來台灣流行歌曲回顧
|
|
190
|
陣頭表演:龍陣、獅陣、屏東縣民俗表演團體
|
|
204
|
偶戲介紹:小西園布袋團、東華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團、新福軒的傀儡劇團
|
|
227
|
參加藝人資料
|
|
235
|
No.
32 (1984.11) 民間劇場與我專輯
篇名
|
作者
|
頁數
|
傳統與塑形─對於民間劇場活動的一些思考
|
王嵩山
|
1
|
民間劇場外的思考─探討民間戲曲技藝的提倡與發展
|
黃美英
|
21
|
民間劇場三年雜感
|
李豐楙
|
33
|
為民間劇場打氣
|
莊伯和
|
39
|
與
|
江武昌專訪
|
45
|
訪
|
陳雪峰、紀錄整理
|
53
|
民間劇場的傳承與成果
|
牛川海
|
57
|
歌唱戲曲的大展示─七三年民間劇場觀後
|
洪惟助
|
63
|
荒煙蔓草訪阿助─從宜蘭的「本地歌仔」到民間劇場的「電視歌仔戲」
|
曾永義
|
71
|
溫馨的記憶—民間劇場隨想
|
楊渡
|
79
|
民間劇場與我─藝人的話
|
江武昌專訪
|
84
|
民間劇場與我
|
莊芳榮
|
101
|
民俗歌謠與民間劇場
|
簡上仁
|
104
|
民間劇場與我
|
詹惠登
|
108
|
我與民間劇場
|
江武昌
|
119
|
讓民間劇場下鄉
|
吳東傑
|
127
|
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
|
|
131
|